个人档案所在地查询

个人档案所在地查询 ‌查询个人档案所在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去学校查询‌: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毕业不超过两年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去原毕业院校查询。学校通常为毕业生提供两年的…

个人档案所在地查询

‌查询个人档案所在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去学校查询‌: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毕业不超过两年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去原毕业院校查询。学校通常为毕业生提供两年的档案保管时间。

应届毕业生:档案通常还在学校,可直接到学校的档案馆、档案室、学工处、就业办等相关部门查询.

毕业不久的往届生:学校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两年的档案保管时间,所以毕业不超过两年的毕业生也可以先回原毕业院校查找档案.

查询方式:可直接前往学校相关部门,也可先通过学校官网查找档案馆等部门的联系方式,电话或邮件联系相关负责人进行查询.

2、去人才中心查询‌:毕业后一直处于择业状态的毕业生,学校会在两年后将档案寄回原籍所在地的人才中心。如果毕业后找到了工作,档案可能存放在工作所在地的人才中心。

3、去工作单位查询‌:如果在大型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单位通常具备档案存放资质,可以直接去单位找到相应的负责人了解档案情况。

有档案接收权的单位:如果毕业时签三方的单位有档案接收权,如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等,毕业后档案一般会转移到该单位,可直接到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查找.

无档案接收权的单位:如果工作过的单位没有人事档案接收权,那么档案可能会存放在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或人力资源中心等机构。可到这些地方进行查找,也可以先咨询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具体的存放地点.

4、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查询‌:通过微信“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扫码登录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在“就业创业”板块的“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专栏进行查询。

5、通过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查询

可通过微信“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扫码登录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在“就业创业”板块的“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专栏进行查询。

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查询‌:档案保管在广东省内的流动人员可以通过微信“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扫码登录该系统,选择“档案存储地查询”进行查找。

6、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

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通常是由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因此档案也可能会存放在此类机构之中。(可通过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查询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具体网址为:https://chrm.mohrss.gov.cn/)

7、粤省事公众号或小程序查询‌:通过微信关注“粤省事”公众号或搜索对应的小程序,经实名认证登录后,选择“办事城市”,在“主页”搜索框里输入“档案存储地查询”进行查找。

8、‌深圳人社公众号查询‌:档案保管在深圳市市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可以通过关注“深圳人社”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9、线下和线上查询‌:持本人身份证件(包括社保卡)或《就业创业证》到区就业促进中心或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查询,或者通过“上海人社”APP线上申领CA证书,登录“业务经办”模块查询。

10、在线查询和电话咨询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查询和电话咨询的方式查询个人档案所在地。一些地区的人才市场、档案馆等机构提供了在线查询服务,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平台进行查询。同时,也可以拨打相关机构的咨询电话,向工作人员询问档案保存情况。

11、原籍查询

毕业后档案转回原籍的情况较为常见,一般会到原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其下属的人力资源中心(人才市场)。可先到原籍人社局查询,再根据情况去原籍地人才市场查找

12、委托档案服务机构查询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仍未找到档案,或时间比较仓促,也可以委托专业的档案服务机构代为查询,但要注意选择资质雄厚、信誉良好的机构

13、利用学信网查询

适用人群:适用于部分在学信网有档案信息登记的大学生.
查询方式:登录学信网官网(https://www.chsi.com.cn/)并实名认证,点击 “档案管理”—“档案查询”—“档案存放地查询”,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查询,结果将显示档案存放单位名称和地址。如系统无档案信息,或毕业较早,可联系学校或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进一步查询.

常见问题

如何判断个人档案是否已经被寄出?

以下是几种判断个人档案是否已经被寄出的方法:

  1. 询问学校档案管理部门

联系学校相关办公室: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档案馆、档案室、学生事务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通常负责档案的管理和邮寄工作。可以直接联系这些部门,向工作人员提供自己的姓名、学号、毕业时间等信息,询问档案是否已经寄出。
了解学校邮寄政策和时间安排:学校一般会有固定的档案邮寄时间,比如在每年的毕业季(6 – 7 月)集中处理档案邮寄。了解学校的常规操作流程,有助于判断档案是否已经在相应时间被寄出。例如,有的学校会在毕业生完成所有毕业手续后的一周内统一邮寄档案。

  1. 查看档案转递通知单

什么是档案转递通知单:档案转递通知单是档案从一个单位转往另一个单位的重要凭证。学校在寄出档案时,通常会给学生一份档案转递通知单,上面会注明档案的去向(接收单位名称、地址等信息)、档案编号、转递日期等内容。
如何获取和查看:有些学校会将通知单直接发放给学生,有的可能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如果收到了通知单,就可以确定档案已经寄出,并了解其寄送的目的地。

  1. 联系接收单位

确定可能的接收单位:如果已经明确了档案可能的接收单位,如工作单位(具有档案接收权的单位)、户籍所在地人才市场、就业地人才交流中心等,可以直接联系这些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

询问接收情况:向接收单位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毕业院校等),询问是否已经收到自己的档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档案在邮寄过程中可能会有延迟,即使接收单位暂时没有收到,也不代表档案没有寄出。

  1. 跟踪邮寄信息(如果有快递单号)

获取快递单号的方式:现在部分学校会通过机要通道或邮政特快专递(EMS)等方式邮寄档案。如果学校提供了快递单号,就可以像查询普通快递一样跟踪档案的邮寄状态。机要通道虽然相对保密,但有些地方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查询方式了解大致的邮寄进度。

查询快递状态:对于 EMS 快递,可以登录中国邮政官方网站或者拨打客服电话,输入快递单号查询档案是否已经寄出以及当前的运输位置。如果是通过机要通道邮寄,可能需要联系学校或当地机要通信部门了解查询方式。

档案丢失了怎么办?

一、确认档案丢失情况

确定丢失的档案范围

首先要明确是部分档案丢失还是全部档案丢失。例如,是仅学生时期的成绩单丢失,还是包括学籍档案、人事档案等在内的所有档案都不见了。可以通过回忆档案的构成内容和自己曾经接触档案的经历来初步判断。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籍档案主要包括高考报名材料、高校录取通知书、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体检表等;人事档案还会包括劳动合同、离职证明、职称评审材料等。

追溯档案流转路径

从档案的最后存放地点开始追溯。如果是学生,先联系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询问档案最后一次在学校的处理情况,比如是否已经寄出,寄往何处等。

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要考虑单位是否接收过档案,单位在档案流转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单位没有接收档案,要向户籍所在地或工作所在地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中心等机构询问档案的流转情况。

二、补办档案材料

学籍档案补办(以高校为例)

联系学校:向毕业院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如档案馆、学生事务办公室等)咨询补办档案的流程。一般需要本人携带身份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到学校办理。

准备材料:

填写档案补办申请表。不同学校的申请表格式可能不同,但通常会要求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入学时间、毕业时间、补办原因等内容。

提供能够证明身份的材料,如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等。

根据学校要求,可能还需要提供其他辅助材料,比如丢失档案情况说明,包括丢失的具体内容、可能丢失的时间和地点等。

补办具体材料:

成绩单补办:学校教务处是负责成绩单的部门。通常需要提供个人申请、身份证明后,教务处会重新打印成绩单,并加盖学校教务处的公章。

毕业生登记表补办:向学校学生事务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申请。可能需要重新填写登记表的相关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奖惩情况等,然后由学校相关部门审核盖章。

入学录取材料补办:联系学校招生办公室,招生办会根据当年的招生记录,提供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相关录取证明材料,加盖招生办公室公章。

人事档案补办(以企业职工为例)

联系单位和人才市场:如果是在工作过程中丢失人事档案,先与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确定档案丢失的责任和补办的方向。如果档案存放在人才市场,也要和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解补办流程。

准备材料:

个人身份材料,如身份证、社保卡等。

工作证明材料,如劳动合同、工作证、工资单等,用于证明工作经历。
单位或人才市场要求的其他材料,如档案丢失情况说明、补办申请等。

补办具体材料:

劳动合同补办:与单位人事部门沟通,重新签订或复印劳动合同,确保合同上有单位公章和本人签字,注明合同签订日期等关键信息。

职称评审材料补办:如果有职称,联系职称评审机构。例如,若是通过单位内部评审获得职称,向单位人事部门申请补办评审表等材料,注明职称名称、评审时间等;若是通过社会化评审获得职称,联系相应的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他们的要求提供材料进行补办。

离职证明补办:如果需要补办离职证明,联系原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说明情况后,人事部门会根据单位的离职记录重新开具离职证明,加盖单位公章。

三、档案重建与托管

档案重建

将补办的所有档案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好。一般学籍档案材料按照时间顺序,从入学材料开始,依次是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等;人事档案材料则根据工作经历,将劳动合同、职称评审材料等依次排列。
把整理好的档案材料装入档案袋,并在档案袋上注明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档案类别(学籍档案或人事档案)等内容。

档案托管

选择托管机构:可以选择将档案托管到户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或者有档案接收权的单位。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可以考虑将档案转至学校所在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部分地区有此服务)。
办理托管手续:携带重建好的档案和个人有效证件到选定的托管机构办理托管手续。托管机构会对档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会接收档案并开具档案托管证明,至此,档案补办和托管工作基本完成。

档案丢失会对个人造成哪些影响?

档案丢失会对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影响就业

入职受阻:许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在招聘员工后,需要接收员工档案来完成人事手续。档案丢失会导致这些单位无法正常接收档案,从而可能影响入职流程,甚至使录用资格被取消。例如,在公务员录用过程中,档案审查是一个关键环节,档案缺失可能会导致无法顺利通过政审。

职业发展受限:在工作过程中,档案对于个人晋升、职称评定等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职称评定需要参考档案中的学历证明、工作经历、业绩成果等材料。档案丢失会使这些材料无法提供,进而影响职称评定,阻碍职业发展。

  1. 影响学历认证和继续教育

学历认证困难: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学历认证的情况,如出国留学、报考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档案中的学籍材料是重要的证明依据。档案丢失可能导致无法提供诸如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等关键的学籍证明材料,使学历认证出现问题。
继续教育受阻:如果想继续深造,如报考研究生,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可能会审查档案。档案丢失会给招生学校核实考生的学历背景、学习成绩等信息带来不便,有可能影响报考和录取。

  1. 影响社会保险和退休待遇

社保缴纳信息不完整:人事档案中记录了个人的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起始时间等重要信息。档案丢失可能会导致社保机构无法准确核实个人的工作年限和缴纳情况,影响养老金的计算和发放。例如,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需要档案中记录的工种和工作年限等信息来认定资格,档案丢失可能会使符合条件的人无法享受提前退休待遇。

退休手续繁琐: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档案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没有档案,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其他替代材料来证明工作经历、工资级别等信息,使得退休手续变得复杂和困难。

  1. 影响社会信用和个人形象

社会信用受损: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和业务办理中,档案被视为个人诚信和经历的重要证明。档案丢失可能会给外界一种管理个人事务不善的印象,在涉及贷款、担保等需要信用评估的业务中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个人形象受损:在个人生活和工作圈子中,档案丢失也可能会让人对自己的办事能力产生质疑,尤其是在一些注重档案管理的单位和环境中。

作者: 小龙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